視覺化工具
PHD2 提供許多視覺化及顯示工具讓你檢視導星軟體的運作狀況, 點擊功能表『檢視』下拉功能表中的項目即可存取這些功能:
底圖
最簡單的顯示工具是疊加在主導星畫面上的網格底圖。這些底圖非常直覺, 以下為所有可以選擇的底圖:
- 標靶
- 細網格
- 粗網格
- 赤經/赤緯 - 顯示望遠鏡軸與導星相機感測器間對應的關係
- 光譜儀狹縫/狹縫位置 - 使用光譜儀的用戶, 這個底圖會在主畫面上顯示出光譜儀狹縫圖, 大小、位置和角度都可以調整以對應到實際使用的光學設備組態
- 無
你只要點選『檢視』功能表並選取其中一種你想要用的底圖即可顯示圖型
導星狀態圖型視窗是用來判斷導星效能的主要工具, 你得學著仰賴它來檢視導星的運作狀況, 以下圖型為典型的範例:

主
要的圖型部分由左至右顯示導星相機每次曝光後導星星體的偏移情況, 正常的情況下, 其中一條線顯示赤經, 另一條為赤緯方向的偏移量,
但你也可以利用左側的『設定』按鈕將它改成顯示導星相機的 X/Y 軸, 顯示單位也可以利用『設定』按鈕在秒弧 (arc-seconds) 與像素
(pixels) 間切換或者更改線條的顏色; 利用第二個 (如範例中標示為 y:+/-4" ) 的按鈕來調整垂直軸的顯示尺度,
顯示導星相機曝光次數的水平軸可以利用最上方 (如範例中標示為 x:100) 的按鈕來調整其次數, 這個數值也被拿來當做計算繪圖視窗下方
統計值時的取樣大小使用, 這些數值會同時顯示赤經、赤緯和兩軸總和的根均方
(root-mean-squre) (RMS 或平均差) , 由於它們能直接反映出星點大小及是寧度的狀態, 因此,
都是你評估導星效能的最佳量測工具, 'RA Osc'
(赤經震盪) 值代表目前在 RA 方向的移動可能與最後一次 RA 移動的方向相反的可能發生機率, 如果你太過於仰賴歷史資料 (too
aggressive) 而且曝光太過頻繁 (over-shooting), 此數值可能會趨近於 1.0,
如果沒有前面的問題而且赤道儀也沒有週期性誤差的情況下, 這個數值會接近 0.5, 如果把週期性誤差也算進去的話, 理想值應該是 0.3,
如果這個數值態低 (如 0.1), 你可能需增加 RA aggressivness 或降低 hysteresis 數值, 太高的話 (如
0.8), 則往相反的方向調整 RA aggressivness / hysteresis 數值;
另外兩個勾選項目也能對你評估導星效能有所幫助, 點擊『修正』'
勾選框來顯示當每次導星命令成功送出給赤道儀後的修正量大小和方向, 範例當中垂直方向不規則的紅色與綠色的柱狀線就是勾選『修正』後的情況,
由圖型上你就可以知道到底導星軟體有多麼忙碌, 理想的情況下, 應該會有很長的時間看不到任何導星命令送出才對; 另一個標示為 '趨
勢線' 的勾選項會額外顯示兩條趨勢線來代表星點的位置是否有固定往某方向飄移的現象, 飄移法對準極軸時常會用到赤緯偏移趨勢線,
如果赤道儀的追蹤速率太慢或太快 (或者因為濛差的影響) 赤經偏移趨勢線在你想要修改導星速率時也能夠幫得上忙;
如果有使用其他程式觸發抖動命令時, 畫面上每隔一段時間也會看到一個 '抖動' 的標籤來通知你, 星點的位移是因為抖動所引起的。
建議以秒弧而非像素為顯示單位來檢視導星執行效能, 如此才用統一的方式來評估導星效能, 不會因使用硬太設備 (如不同的導星鏡及導星相機) 而需轉換不同的評估角度, 但要做到這點的話, 你也得給 PHD2 導星鏡焦距長度及相機感測器像素大小等足夠的資訊來計算出導星影像上的尺度才行, 這些參數均可在『大腦』設定交談畫面的『整體』及『相機』標籤頁中設定, 如果你沒有設定的話, PHD2 會給定 1.0 的預設值, 導星效能則會以像素為單位來顯示。
圖型顯示視窗底下為動態調整項目, 讓你可以在導星過程中調整這些導星參數, 你所選用的導星演算法會決定哪些控制項會顯示在這一區塊內, 調整這些控制參數與你點擊『大腦』進入進階設定都相同, 只是你不用停指導星動作就可以在此處進行參數的修該而已。
顯示狀態

如果你想不透過顯示圖型畫面來監控導星效能的話, 可以點選功能表『顯示狀態』項目, 這樣會顯示較簡潔的內容, 同時還是可以控制清除資料或改變取樣的曝光次數等參數。
顯示星點狀態和星點分佈圖

星點狀態顯示測量導星星體形橫截面的半峰全寬(FWHM)
和半通量直徑(HFD)數值。 由於不需要曲線擬合 (curve fitting) 或任何星點影像上整體形狀的假設條件, 因此 HFD
更可以穩定地測量出星點的大小, 這就是為什麼像 FocusMax 自動對焦程是都使用此數值,
。如果你看到這個參數有大幅度的波動或者是星點狀態有大幅度的變化,這樣可能是所選星體太微弱或曝光時間太短,
配合較長焦距的望遠鏡使用離軸導星時的對焦工作是一件非常乏味的工作, 而此時, 該工具就可用來輔助
導星相機對焦的進行, 因此,HFD 以較大的字體來顯示, 您可以從遠處看到它同時關注您的導星範圍/相機,
。這時候你可以將星點狀態視窗解除併攏並且展開視窗,直到你可以很容易地看到 HFD 數值為止, 剛開始沒有對好焦距時,
影像中只能看到幾個模糊的星點, 這時只要選擇較小而且清晰可見的星點, 將相機曝光時間設成兩秒以上但不要讓星點過亮 (太飽和),
這樣你幾乎可以將視寧度問題排除掉; 調整焦距, 你會發現 HFD 隨之慢慢變小, 等到 HFD
有在變大或你看到星點狀態達到峰值時就停止條焦的動作, 此時你可能會覺得星點有過亮的情況發生, 因為你已經調過焦了,
畫面上應該會有較暗的星點出現, 重新選擇另一顆較暗的星體, 重複上面的步驟直到畫面上最暗的星體的 HFD 直最低為止; 對焦過程中,
最好多觀察幾次曝光後的 HFD 數值來平均掉因為視寧度變化所引起的誤差, 新手很多時候會因為沒有對好焦距而導致校準或導星上的問題,
利用星點狀態工具可以確保所選的導星星體不會太亮, 而且有銳利的形狀(錐狀):

星點分佈圖是另一個檢視整體導星效能的好工具, 紅色 'X' 符號代表最近一次曝光時星點的偏移位置, 藍色點為歷史的偏移位置點, 你可以利用[+][-]按鈕縮放顯示範圍, 或更改顯示歷史偏移位置點的數量。Adaptive Optics (AO) 狀態圖型

AO 圖型與星點分佈圖相同, 但顯示的是 AO 裝置軸上偏移量的歷史資料, 紅色方框為 AO 裝置的外緣, 內部黃色方框為 "bump" 範圍, 如果星點移出黃色方框範圍, PHD2
會發出一系列移動命令 ("bump") 給赤道儀將星點移回到接近中心的位置, 發生這種狀況時, 綠色及藍色線條會分別顯示增量跳動
(incremental bump)及剩餘跳動 (remaining bump), 白色點為目前 AO 位置, 綠色圓圈
(跳動時會轉為紅色) 為 AO 的平均位置, 左上角的按鈕可以調整顯示歷史位置的次數。
可併攏/移動的繪圖視窗
當有多個導星效能顯示圖型啟用時, 就可以把他們併攏在主視窗上頭, 個別視窗的大小會自動調整並以視窗兩側做對齊 - 整個都會併入 PHD2 主視窗中, 但你可以在主視窗中利用點擊/拖拉個別視窗標題欄的方式隨意移動位置和縮放大小, 如此可以讓你更容易檢視各圖型中的詳細資訊, 只要稍加練習, 你可以很快地熟悉如何擺放圖型視窗的位置了。
在功能表中『檢視』下拉表列點選 '恢復視窗位置' 會將可併攏/可移動的視窗恢復成預設狀態, 這在你切換到解析度不同的螢幕導致某些視窗消失不見時會很有用, 這樣做也會將 PHD2 主視窗恢復到預設大小並擺放到靠近螢幕上左上角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