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和實用程序

手動導星
自動選星
檢視校準資料
PHD2 伺服器
抖動的運作
日誌及除錯資訊
飄移法極軸對準
鎖定位置
彗星追蹤
導星小幫手
設備組態檔
模擬器參數
鍵盤快捷鍵

手動導星




如果連接到新的赤道儀並且遇到校準有問題時, 你會想要確認 PHD2 發出的命令赤道儀是否有收到並執行, 又或者你想要微調赤道儀或測試手動作 dithering, 點選功能表『工具』中『手動導星』項目就會出現可以讓你在任何方向以某個導星速率轉動赤道儀的交談畫面出現, 如果你有裝上 AO 裝置的話, 你會看到個別移動 AO 裝置及第二個赤道儀的按鈕, 每次按下按鈕時, 就會依照『導星訊號長度』所設定訊號長度發出導星訊號給赤道儀, 預設的導星訊號長度為進階設定中的『校準步數大小』,如果是在白天執行赤道儀故障/校準問題排除時, 不只是要看畫面顯示狀況, 同時也要聽聽看赤道儀馬達是否在 PHD2 送出導星訊號時有在動作.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確保赤道儀是否有依 PHD2 訊號作動作, 因為赤道儀按照導星速率轉動的量可能無法看得出來, 但可由馬達的轉動聲音知道赤道儀是否有在轉動, 此外, 觀察馬達或齒輪轉動狀況或在導星鏡/望遠鏡綁上雷射筆讓它指向遠處放大移動量都可以; 晚上時最好執行 這裡 所示的  star-cross 方式來做測試。  

抖動 (Dithering) 主要是配合拍攝或自動化軟體透過 PHD2 伺服器介面來使用, 但也可以使用交談畫面下方作手動抖動或試驗抖動相關的設定參數; 左邊的'抖動' 量欄位用來控制赤道儀的移動量 (單位為相素),  利用抖動大小右側控制紐來調整抖動量大小, 抖動量是以某個常數的倍數來調整, 這兩個調整器讓你設定抖動時的最大位移量 (倍數 x 抖動), 當點擊『抖動』按鈕時, PHD2 會在東/西/南/北任一方向隨機地移動赤道儀一個等於或小於設定值的距離, 如果勾選了『僅赤經抖動』的核選項, 那麼就只會在東或西向進行抖動; 請確認相機沒有正在拍攝(曝光)中再進行手動抖動的動作。

自動選星

點擊功能表『工具』中的 『自動選星』或按 <Alt-S> 快捷鍵讓 PHD2 掃描目前所拍攝影像並識別適合拿來導星的星體, PHD2 會試著選擇亮度適中、不會離其他星體太近且不太靠近影像邊緣的星體來當導星星體, 被選擇的星體在螢幕上看起來可能很微弱, 但這通常不會造成什麼問題, 你可以利用 星點狀態 工具來檢視所選擇星點的特性, 被選的星體必須是亮度適中(不會過亮)而且有銳利的外觀者, 即使你用手動方式選星也必須要遵循這個原則, 自動選星不見得就不會出錯, 因此如果你不滿意自動選星所選擇的結果, 你也可以自己選擇合適的導星星體; 如果確定要使用自動選星功能的話, 你一定得使用壞點影像或暗場影像庫以防止 PHD2 勿選到熱噪噪點。

檢視校準資料

包括校準完整性檢查等大部份與校準相關的視窗會開啟類似下方的圖形視窗:



首先, 請檢視左邊圖型, 這個圖型顯示了PHD2 校 準期間送出導星訊號所引發的星點移動量, 線條代表校準計算所得在 RA 及 Dec 導星速率的結果, 這些線條大致上應呈現互為垂直狀, 數據點永遠不會完全對齊,但他們不應該有太大的曲度、大角度的偏移或反轉方向, 尤其是在使用較長的焦距的望遠鏡時,正常的情況, 這些點會分布在非常接近或覆蓋掉線條的區域上,  實心的點 (西向和北向的導星訊號) 被用以計算 RA 和 赤緯速率,而空心點顯示東向和南向 '返回' 移動的的路徑,  這些可以幫助你看到因為視寧度甚或明顯的赤道儀齒隙回差所引發的大型偏移現象,  如果您有使用進階設定中的『快速返回中心』選項時, 在東向和北向的路徑上的顯示點會顯得較少些,  右側表格內的訊息顯示望遠鏡指向位置和與導星相關的 ASCOM 設定資訊, 如果您使用的不是 ASCOM 赤道儀而且也沒有使用 'AUX' 赤道儀, 就看不見其中的某些資訊, 該表還顯示了對著相同天空位置及你所用的導星速率設定下, 在完美地校準後所預期的導星速率, 當然, 你幾乎不可能達到這樣的理想值, 除非你的值有很大的差異, 否則你也不用太擔心, 如果您沒有在校準完成後看到警告信息, 你的結果可能就已經夠好了, 如果你想重複使用校準結果一段時間的話,就值得花個幾分鐘的時間, 詳細地看看並研究一下這些資訊並確認校準的結果是良好, 即使是老手使用高檔的赤道儀也可能會產生出不良的校準結果, 所以, 好好地檢查一番視值得的。

赤緯齒隙回差
校準發生問題常見原因是赤緯回差,這是大多數利用齒輪/渦桿帶動的赤道儀所普遍存在的問題, 在肘些赤道儀上, 這個問題特別嚴重, 會導致及差的校準及導星結果, 請看下面的校準檢視對話框:



問 題的第一條線索是通過比較赤經和赤緯導星速率找到的,  在這個例子中,赤緯速率幾乎僅有赤經速率的 1/2, 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發生, 而, 事實上, 這種狀況通常會觸發校準告警對話框, 讓我們來看看塗上藍色的赤緯圖點並注意零點附近糾結在一起的點,  雖然赤緯方向共有 16 步, 但只有其中的 9 步有在一致的方向上移動赤道儀, 前面的 7 步因為回差的關係, 並沒有完成任何動作, 實際上這裡頭有兩個問題得解決,  首先, 校準結果太差, 應該搖重複校準程序以獲得更精準的赤緯導星速率, 其次, 赤道儀即使赤緯導星速率正常的情況下在赤緯反轉時的反應不佳, 首先, 校準可以透過手動方式以導星速率向北移動赤道儀 10-20秒, 讓星點在主視窗影像上穩定地移動為止,  你可以利用『手動導星』工具或赤道儀控制手把來執行這個動作, 做完後, 大部份的赤緯齒隙回差都會被解決掉, 然後,您可以重複校準程序就可能可以讓赤緯導星速率落在較合理的範圍內; 第二個問題通常需要對赤道儀作某些機械性的調整, 您可以嘗試使用回差補償設定, 但如果齒隙太大 (如超過 2-3 秒) 的話, 通常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真的無法修正回差或將其降低到可理的水平,這時候你就應該考慮選擇赤緯單向導星, 要這樣做的話,你需先確定赤道儀因為極軸對準誤差導致往哪一個方向飄移, 然後告訴 PHD2 只能在相反的方向導星, 例如, 如果整體而言, 赤道儀是往北向飄移的話, 就限制導星命令只能向南修正, 但這並不是一個理想的解決方案, 但你仍然可以利用他作長時間曝光並得到可被接受的導星結果 - 其實, 有大量的照片都是使用這種技術拍出來的。

其他與校準相關的功能表選項
校準資料會在每次成功地完成校準後自動保存, 包括如何恢復之前所儲存的導星資料及在過中天時反轉資料的校準資料使用法已經在其他地方 (使用 PHD 導星) 說明過, 您可以使用功能表上『工具』中的『修改校準資料』項目來取用這些功能,  其他兩個與校準相關的項目也在那裡頭 - 用來清除目前校準資料或手動輸入的校正資料的功能選項, 『清除』選項與在進階對話框中的『清除校準資料』勾選框所做的事情是一樣的 - 不論是導星動作是否會重啟動, 都會強制清除導星資料,    『輸入導星資料』選項極少會被用到, 而且你必須要完全了解你作的設定會有什麼影響的情況下才能使用, 但設定內容也像對地完整; 當你點擊『輸入導星資料』後, 會顯示一個讓你輸入相對較低階的校準資料的對話框, 其中輸入資料的來源可能來自於之前的導星動作, 可能是由 PHD2 導星日誌擷取出來的部份, 記得, 如果你使用 ASCOM 驅動程式供赤道儀或輔助赤道儀使用的話, 你可能較有機會會使用到這個功能。

PHD2 伺服器

PHD2 支援需控制導星程序的第三方影像拍攝及自動化軟體, Stark Labs 的 Nebulosity 程式是第一支支援這個功能的程式, 其他的軟體也隨後被開發出來, 使用 PHD2 伺服器程序, 影像拍攝軟體可以在兩次曝光中間執行抖動或者於主相機下載拍攝結果資料時停止導星相機的曝光動作; 要使用這個功能來搭配第三方軟體時, 你必須點擊功能表『工具』中的『啟用伺服器』, 這個伺服器介面在 PHD2 上有重新改寫過, 現在其他程式可以透過他控制大部份的導星運作, 伺服器  API 相關文件可在 PHD2 Wiki 上找到。

抖動 (Dithering)

抖動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在除去影像中某些種類具有固定圖樣的噪點 (特別是熱噪) 來 讓影像後製處理更容易一些,  這個功能幾乎只能透過你所用的相機來達成, 而與後製軟體的關連性極小,  對冷卻相機或噪點很少的相機而言,抖動是一個消除利用暗場後依然無法消除的熱噪所可用的簡便方法, 熱噪像素的位置會隨著影像傳感器的『年紀』而改變, 因此暗場影像庫通常無法完全修正這些熱噪點,  那些熱噪也可以在後製時來處理, 但如果熱噪點太多的話, 處理的過程會讓人覺到非常無聊,  抖動也可以對於如某些像素單元有缺損等這些與傳感器相關的問題上有所幫助, 特別是在沒有溫度調節功能的相機而且無法使用暗場影像的狀況下特別有用. 這也是單眼數位相機 (DSLR) 的使用者會積極地使用抖動這個功能的原因, 在 PHD2 實作上, 自動抖動是通過服務器介面來進行的, 所以請確保您有勾選了功能表『工具』中的『啟用服務器』項目, 首先在『導星』標籤夜中設定好配合所使用拍攝軟體中有關抖動的設定, 設定好你所要的最大抖動大小 (maximum dither size), 當拍攝軟體發出抖動命令時,PHD2 會使用亂數產生器來決定對應該命令實際上發出的抖動量大小,  實際抖動量會是在 > 0 和 <= 所允許的最大抖動大小間, 為確保抖動不會循著一致的圖樣或將影像移回到它之前所在的位置上時, 你也許想用類似的假隨機抖動量來解決; 但是,某些可以讓 PHD2 做抖動的拍攝軟體內沒有可以直接設定最大抖動大小的地方, 這時候你就僅限於能選擇使用在預設集核中的 小/中/大和最大抖動量的數值了, 為此, PHD2 『整體』標籤頁中才會有抖動大小這個參數, 這個參數以某數值的倍數方式來讓你調整可用的抖動量大小, 因此, 設定值為 1 時不諱對預設集的數值有任何的改變, 但如果設成 10, 那就會變成 10 倍, 如果你所用的軟體可以讓你直接指定最大抖動大小 (如 PHD_Dither)時, 就可以讓該數值設為 1.0, 否則, 如果你對於 小/中/大 這種設定內指定的抖動量大小不滿意的話, 你就可以自行做調整。


使用抖動會多出兩種額外的『成本』: 1) 抖動進行後需要額外收斂的時間 2)為了移除低訊號邊緣需要裁切疊好的影像, 所謂的收斂 (settling) 是赤道儀因為抖動命令而移動後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穩定下來, 拍攝軟體開始進行抖動程序後也同事會決定何時導星會穩定下來以繼續拍攝的工作, 軟體也可以利用設定參數給 PHD2 或者軟體本身自行計算決定收斂的時間, 你必須要檢查你的拍攝/抖動相關軟體看看到底在抖動的過程中, 誰具備主控權; 如果軟體使用最新的 PHD2 伺服器介面的話, 它也可以類似 "guiding errors must be less than 1.5 pixels for a period of at least 10 seconds." 這樣的方式來指定抖動收斂的條件, 按照收斂條件要求的情況, 這個過程會耗一些時間, 如果在赤緯上做抖動而且有強制翻轉的情況發生時, 所需要的收斂時間就會更長, 大部份的赤道儀都有赤緯軸齒隙回差的情況存在, 因此可能需要發出更多的導星命令才能讓赤道儀往正確的方向移動, 其後, 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讓導星星體回歸到新的位置上,  這就是為什麼 PHD2 還提供只在赤經抖動參數選項的原因, 該參數在『整體』標籤頁中, 抖動大小參數右方。

導星日誌和除錯日誌

PHD2 會自動建立兩種類型的日誌檔:除錯日誌和導星日誌, 兩者都因為不同的需求因素, 都非常有用的, 導星日誌與 PHD 相類似, 但多具備了許多擴充信息, 導星日誌本身使用自然語法格式, 很容易地可以讓人或其它外部應用程式讀取或解譯, 例如, PHDLogView 軟體 (不包含在 PHD2 發行版本當中) 可以根據 PHD2 導星日誌產出許多圖表及彙整的統計資料, 此外, 導星日誌也可以輕易地匯入到 Excel 或其他應用軟體中來分析或產生分析圖, 匯入到 Excel 時,  你只需宣告逗號為欄位分隔符號即可;  導星日誌是 PHD2 執行程序中所做動作的完整記錄, 所以您有任何問題時, 使用它來幫忙排除問題將會很有幫助, 同時, 它還採用了人性化的 (雖然冗長) 的文字格式, 所以檢視導星日誌來看看到底發生些什麼是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如果你要回報 PHD2 軟體上的問題, 你一定會被要求提供導星日誌檔案, 否則就不諱得到任何的輔助或回應。

日誌檔案所放的位置是由『進階設定』->『整體』-> "日誌檔案儲存目錄" 參數來控制, 預設存放的目錄因程式所用的作業系統不同而不同, 例如, Windows7 中, 檔案儲存在 "PHD2\AppData\Local" 目錄中, 如果你覺得這個目錄位置不合用, 你可以指定另外一個目錄來存放日誌檔案, 為了避免日誌檔案的總累積量, 超過 30 天以上的除錯日誌及超過 60 天以上的導星日誌檔案會被移除, 如果你想要長時間保留這些日誌檔案的話, 請自行將這些檔案拷貝到其它的目錄中做保存。

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 你可能得要擷取導星相機所拍攝的影像來供除錯或者解決問題使用, 此時, 你可以點選功能表『工具』-> "啟用星點影像記錄" 功能, 拍攝下來的影像也一樣除存在日誌檔案所放的相同目錄中, 儲存的影像檔案格式可以透過『進階設定』->『整體』對話框中的選項來設定, 如果你想嘗試著將問題文件化作為除錯用的話, 建議你以 RAW 檔格式來儲存影像檔, 如此在判斷問題時會較具有彈性。

飄移法對極軸

飄移法極軸校準是眾所週知而且被許多人認為是『黃金標準』的對極軸技術, PHD2 的 飄移法極軸校準工具是類似設定精靈的一系列對話框程序所組合而成, 用來輔助你進行整個極軸校準以獲得精準結果,  當做完導星校準並開始導星時, 點選功能表『工具』-> 飄移法極軸校準, 飄移法極軸校準工具就會將赤緯導星關閉後於必要時再重新啟動, 所以你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因為這個過程當中仍然會進行赤經軸導星動作, 赤道儀的週期性誤差對極軸校準的測量工作並不諱有影響, 第一個出現的對話框是用來輔助你調整赤道儀的方位角, 如果你是透過 ASCOM 介面來驅動赤道儀, 就有將赤道儀轉向天球赤道並接近中天附近位置的選項可用, 不是的話, 你就得自行透過赤道儀控制器來將望遠鏡轉向到這個區域, 當赤道儀轉到這個位置而且有導星相機所拍攝的影像中可以找到合適的星體後, 點擊『飄移』按鈕開始收集資料, 你會看到繪圖視窗有星點飄移、修正以及很重要的兩條趨勢線等圖型顯示在裡頭, 當赤道儀極軸在水平方位角上有對好時, 赤緯趨勢線會非常接近水平, 繼續曝光直到赤緯趨勢線穩定下來, 於每次曝光後不再有上下跳動的現象發生為止, 此時, 在繪圖視窗的底部你會看到相關於方位角上極軸誤差的測量值而且影像視窗上的導星星體週圍會有個品紅色的圓圈出現, 這個圓圈代表當調整赤道儀方位角時, 在畫面上需要移動導星星體的最大移動距離, 剛開始做校準時, 這個圓圈的範圍可能會超出影像的範圍, 因此, 除非你已經很靠近準確位置了, 否則有可能根本看不到這個圓圈。

再來, 請點擊『調整』按鈕來暫時停止導星並調整赤道儀本體的水平方位角, 請一邊看著導星星體一邊做調整, 將導星星體移往品紅色圓圈, 但不要移出圓圈的範圍, 做完後在點擊『飄移』按鈕進行測量, 如果你調整赤道儀本體方位角的方向正確而且沒有太過頭的話, 赤緯趨勢線會更接近水平, 重複以上步驟直到你滿意在水平方位角的精準度為止, 你可以利用 "註記" 欄來記錄你調整赤道儀本體的方向/大小與赤緯飄移趨勢現偏移量間的關係, 例如, 順時針方向轉動赤道儀方位角調整扭後趨勢線往上偏移, 由於這些註記在 PHD2 程式開啟運行當中均會存在, 參考這些註記可以讓你後續做飄移法籍軸校準的工作來得輕鬆點。

在你利用你的赤道儀熟練地做飄移法對極軸前, 調整赤道儀這個部分可能會讓你覺得很麻煩, 首先你必須要知道到底赤道儀上調整鈕要往哪個方向調整多少才可以達到所需方向的調整量, 在這點上, PHD2 的書籤功能可以幫你解決這個問題, 書籤功能可以讓你把導星星體在調整前後的位置記錄下來, 這樣你就很清楚地可以看到導星星體的調整狀況; 你可以用功能表上的『書籤』項或洗下的鍵盤快捷鍵來使用 書籤功能。
透過在調整赤道儀前設置一個書籤,你可以清楚地知道調整赤道儀時會讓影像中的導星星體往那個方向移動。

接著, 點擊『仰角』按鈕, 然後將望遠鏡轉向天球赤道 25-30 度間, 接近東方或西方地平線上的天區, 如果再這兩側都有障礙物 (山, 數目, 建築...) 存在的話, 你也不用太擔心, 只要儘量接近這個範圍就可以, 使用角度較大靠近東或西方的區域也可以, 但是會讓你花更常的時間來精確地對好極軸; 點擊『飄移』按鈕開始收集供仰角部分對極軸所需的資料, 如前述, 你得重複做測量-調整步驟許多次直到你滿意其精準度為止, 同樣的, 利用 "註記" 欄來記錄你調整赤道儀本體的方向/大小與赤緯飄移趨勢現偏移量間的關係,   做完仰角的調整後, 你可能得在回到水平方位角測量/調整的程序; 如果你有系統地來進行飄移法籍軸校準的工作, 你就可以很快地將極軸對準到某個精確度以內, 將赤道儀極軸對準會讓你的導星效能大增, 而且可以避免相場旋轉 (field rotation) 的問題發生。

當 你採用 ASCOM 介面 (包括使用 'Aux' ) 來連接赤道儀時, 就很容易來使用飄移法極軸校準, 即使你在之後想要透過 ST-4 介面來導星, 於飄移法籍軸校準的過程程使用 ASCOM 來連接赤道儀會讓整個程序變得簡單許多, 如果真的因為某些原因而沒辦法這樣做, 那麼便會有以下限制存在:
在 Openphdguiding 網站上有個一步步教你作飄移法對極軸的教程, 強烈建議第一次使用飄移法對極軸的使用者先詳細研讀該篇文章的說明 (https://sites.google.com/site/openphdguiding/phd2-drift-alignment)

鎖定位置

PHD2 通常在校準結束後會在導星星體所在位置設置一個 "鎖定位置", 視校準程序的細膩程度, 這個鎖定位置可能不會剛好落在校準開始時導星星體所坐落的位置上 - 可能會偏移幾個像素, 如果你想要非常精準地將導星星體歸正, 你可以利用 " 標定鎖定位置" 功能來達成這個目的, 操作的方式為 - 開始做校準前, 點擊影像上你所選的導星星體, 然後選擇功能表『工具』->" 標定鎖定位置" , 在校準完成後, PHD2 會繼續移動赤道儀直到導星星體落在標定鎖定位置上為止, 因此, 你會發覺PHD2 在校準完成後到開始進入正式導星中間會有一小段的延遲, 標定鎖定位置即使在停止導星後再恢復導星的過程中都還是會持續被使用, 當然 PHD2 在校準c還是得在開始進入正式導星間, 為了移動赤道儀讓導星星體落在標定鎖定位置上, 會有一小段的延遲現象。

彗星追蹤

拍攝彗星的方法之一是把彗星當做 PHD2 的導星星體來用, 但這種作法通常不見得會成功, 因為彗核部分可能太過鬆散而不存在可拿來當做導星星體的恆星狀結構, 或因為它的亮度實在太暗, 使用離軸導星時可能在視野裡頭根本就找不到彗星的影子。

PHD2 所提供的彗星追蹤工具可以在彗星本身不適合拿來做為導星星體的情況下來導彗星, 運作方式還是利用一般恆星當導星星體, 不過慢慢移動鎖定位置以符合彗星移動的方向 (或改變追蹤速率)。

PHD2 上有三種不同的方式來指定彗星追蹤速率:





手動輸入追蹤速率, 你可以選擇設定單位為 "秒弧/小時 (Arcsec/hr)" 或 "RA/Dec" 給予追蹤軸 (Axes), 然後輸入彗星軌道資料上的速率。

彗星追蹤速率訓練的作法如下:

首先, 將彗星擺在相機所拍攝影像的中心位置。如果你的拍照軟體具有某種十字線顯示功能,你可以用它來標記影像傳感器上彗星的精確位置, 準備就緒後, 在 PHD2 導星影像中請選擇一顆導星星體並開始導星, 接下來點擊彗星追蹤工具中的『開始』按鈕開始進行訓練。

使用你的拍攝軟體拍攝一系列短時間曝光的影像, 經過一段時間後, 彗星會飄移離開原來的位置, 利用 PHD2 的『調整鎖定位置』控制功能將彗星移回到原來的位置上, 你可以稍微試驗一下彗星在影像感測器上的移動方向到底對應到 PHD2 上/下/左/右 哪個控制按鍵,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調整鎖定位置視窗中的『總是在最上層』選項很好用, 因為他可以讓你的拍攝軟體不被其它視窗掩蓋掉。

您重新將彗星移回影像中心時, PHD2 很快地就能學習到彗星追蹤速率, 一旦你覺得 PHD2 已經能追蹤到彗星後, 點擊『停止』按鈕以結束訓練的程序, PHD2 將t持續移動鎖定位置來追踪彗星,直到點擊啟用/禁用按鈕來關閉彗星追踪為止。

你可以利用內建的相機模擬器來練習追蹤彗星的訓練程序, 點選『相機』對話框中的『彗星』選項, 模擬影像上會出現一顆彗星, 用書籤功能來標定彗星的開始位置, 然後用『調整鎖定位置』控制項將會星移回到書籤所標記的位置上。

導星小幫手

導星小幫手是個用來幫忙測量目前視寧度、你所用的赤道儀以及導星系統的引導式工具, 執行這個工具時, PHD2 會暫時停止送出導星訊號並測量導星星體的偏移量, 這樣就可以讓你檢視因視寧度(大氣穩定度)所引發的快速星點位移現象, 這種快速變動所產生的誤差很難測量, 同時也無法以傳統的導星方式來修正; 傳統的導星方式是以被稱為 『chasing the seeing』方式來解決這種快速變化的情況, 但其結果通常很糟糕, 想要避免這種誤差的方法是在 PHD2 中設定一個最小移動量的門檻值, 讓 PHD2 忽略低於此門檻值的快速偏移現象;  導星小幫手同時會顯示赤道儀在赤經/赤緯方向的總偏移量、赤經上 peak-to-peak 及最大變動量 (maximum-rate-of-change) 等數值, 雖然這些問題都可以在導星過程中慢慢地被蛙掘出來, 但能預先測量到這些、數值可以、讓赤道儀的導星效能獲得很大的提升, 譬如, 如果發現赤緯偏移量偏高, 就應該要作極軸校準來提升精準度; 在目前的版本中, 如果你勾選『測量赤緯軸齒輪回差』的話, 導星小幫手也能夠幫你測量赤道儀赤緯軸的回差。

當第一次啟用導星小幫手時, 你會看到以下的交談畫面:



導 星小幫手交談框上方訊息區會顯示關於使用這個工具的扼要說明(類似設定精靈), 要讓導星小幫手運作, 首先你必須要執行一般導星程序, 這個程序的目的是為了收集影像當中導星星體資訊以利進行後續的資料收集及測量工作, 完成後點擊倒星小幫手交談框中的『開始』按鈕開始進行測量程序, 這時候導星訊號的輸出就會馬上被關閉, 星點會在影像畫面上開始偏移 (除非你的赤道儀非常精準, 而且有對好極軸, 否則這是正常的), 持續拍攝/讀取影像, 計算所得的結果會立即在導星小幫手介面上顯示出來, 圖表中我們需要特別關注的是『高頻率的星點位移』內所顯示測量過程中所計算出的平均值, 大約經過一分鐘的測量與資料收集後, 顯示的數值會趨於穩定, 這表示你已經可以透過測量/計算過程獲得因為視寧度變動所引發的高頻星點位移量以及極軸校準的誤差值 (這個值可以再透過較長時間的測量取得更精準的資訊); 點擊『停止』按鈕後, 如果你有勾選『測量赤緯軸齒輪回差』選項時, 測量赤緯軸齒輪回差的程序就會啟動, 否則 PHD2 會再度發出導星命令, 測量程序會立即終止。其計算所得到的結果顯示再表格下方, 這些代表偏移量和其他測量所得到的數值, 數值會同時以秒弧 (arc-seconds) 及像素 (pixels) 為單位的方式顯示, 交談框內容如下圖所示:



視 窗下方的『建議值』群組內為因應高頻位移側量到的結果所該有的修正值, 假如你所用的導星演算法支援最小位移這個參數, 你就可以將這個根據實際測量所得到的建議值套用到該參數上; 你也可以選擇重新執行這個測量程序或者直接將導星小幫手關閉, 忽略前面測量所得到的結果繼續正常導星程序。

測量赤緯回差
如果你有勾選『測量赤緯回差』選項, 這個程序會在執行高頻位移側量完成後啟動, 也就是說, 當你按下『停止』按鈕後, 此程序就會開始進行赤緯回差的測量及計算工作, 過程中相關訊息會顯示在『開始』與『停止』按鈕中間的訊息區:



進行回差測量時, PHD2 會將星點先往北方移後在往南方移動一大段距離, 過程中可能會有遺失星點或星點太靠近相機感光元件北方邊界而造成星點遺失, 你必須要選擇離北方邊界有較大移動空間的導星星體來測量回差以獲得較精確的結果, 如果星點遺失示因為搜尋區域設得太小所致, 你可以在『導星』 標籤頁中暫時地將星點搜尋區域社大一點來比免這種情況, 搜尋區域設為 20 像素可以符合大多數的測量狀況, 唯一要注意的是, 不可以讓搜尋區域內同時有兩顆以上的星體機會發生! 測量回差的第一個步驟是要釐清赤緯北向是否存在回差問題, 導星小幫手會持續發出清除命令直到它發現導星星體有往單一方向且固定的位移為止, 完成後, 導星小幫手會發出一系列命令將星點往南移動一大段距離,  這個動作至少需要 16 秒以上的時間來完成, 真正需要多少時間還是得依據你的設定來決定, 你可以透過畫面上的資料更新狀況來了解執行的狀況; 當北向的測量完成後, 導星小幫手會往南向執行相同的測量程序, 如果赤道儀有明顯的回差問題, 星點往南向移動的時間就會稍微拉長點時間, 南向測量結束後, 無論星點移動的距離有多大, 回差值就會被計算出來, 但如果星點在南向根本沒有任何偏移, 所得到的回差值就會相當小;  這 時候, 你就會知道你的赤緯回差超過 8 秒 (相當大的值),  導星小幫手會嘗試將星點移回到原來位置, 再度啟動導星動作; 如前述狀況, 這時候可能有星點遺失、的情況發生, 但這種情況並不會對測量及計算回差有任何影響, 你只需要停止導星, 重新選取導星星體再重新開始導星程序即可; 跟前述測量高頻位移不同的是, 測量回差並不需要你去點擊『停止』按鈕來結束程序, 但如果中途有遺失星點的錯誤情況發生, 你還是可以點擊『停止』按鈕來中斷測量程序, 待狀況排除後再重新啟動。回差測量結束後, 你會見到如下圖同時以像素及時間 (ms) 為單位的內容:



視 回差的大小, 你會看到如上圖中的回差補償建議值 - 529ms, 如果此數值小於 100ms, 那麼就不會顯示任何建議值, 因為這麼小的數值根本不用去做任何的回差補償, 如果數值大於 3 秒以上, 你就會看到建議再赤緯軸上使用單項導星這個提示, 因為如此大的回差, 基本上回差補償起不了任何作用, 而且赤道儀本身也沒辦法那快速地反轉以執行雙向導星的動作; 當然, 你可以依自己對所使用設備的了解來做決定, 但切記, 使用導星小幫手來測量並修正回差時, 就得將赤道儀本身回差補償的功能關閉, 否則 PHD2 導星小幫手所做的任何測量結果都不會正確。

你可以透過測量回差結果的徒刑畫面更深入地了解赤道儀工作狀況, 點擊『顯示圖形』按鈕, 你就會看到類似下面的圖形:


紅 點代表測量所得的赤緯軸位置, 有左而右為北向位移->南向(反轉)位移, 藍色的點顯示南向反轉時沒有任何回差存在時的理想位置, 此範例中, 僅看到紅點再上方有些許水平區域, 這代表赤道儀有些為的回差存在, 如果上方的水平區域有擴大的現象, 代表赤道儀的回差更顯著(如下圖):



赤緯回差補償
PHD2 2.5 版後支援回差補償機制, 當赤道儀本身存在某程度的赤緯回差時, 可以增強赤道儀的追蹤效能, 這個機制與某修透過赤道儀本身韌體來處理回差視完全兩碼子的事, 赤道儀內建的回差補償程序通常會因為修正過度而導致赤緯方向異常震盪, PHD2 因具備調適能力, 透過持續監控回差狀況, 自動且迅速地調整回差補償值以儘可能地消除赤緯軸震盪問題; 當然, 回差補償只能應用在有赤緯反轉中能的赤道儀上, 當你第一次利用導星小幫手套用建議來設定回差補償參數時, 你必須給 PHD2 點時間作調整, 利用正常導星模式導星, 勾選導星狀態圖中顯示導星修正量選項, 觀察赤緯方向事不是有問題, 如果你發顯開始導星後就有某一定程度的震盪而且赤緯方向也不事很穩定的話, 試著持續導星來看看 PHD2 是否會讓這種狀況逐漸趨緩。 

你可以在進階設定交談框中的 『演算法』 標籤頁中設定回差補償參數, 此數值會比利用導星小幫手所計算得到的小, 你可以直接修該這個參數來體驗一下兩者間的差異或者直接勾選旁邊的選項將回差補償完全關閉; 當你使用導星小幫手測量回差數次並獲得一致的結果後, 你就不需要再每次使用導星小幫手時都勾選回差測量選項, 以後, 只在你想要再次測量實在去夠選『測量赤緯回差』功能即可。

管理設備組態檔

設備組態檔已經在 基礎使用 『連接設備』交談框的使用章節中介紹過, 你可以使用『連接設備』交談框中的『管理組態檔』按鈕來管理多個設備組態檔, 使用其中的功能表項, 你可以建立新的組態檔或修改/重新命名/刪除目前已經存在的設備組態檔, 每個組態檔均保留有該設備檔最後一次被使用後的所有設定, 你可以由  PHD2 預設或目前存在的組態檔匯入設定的方式來建立一個新的組態檔, 也可以利用『精靈』功能指定所使用的硬體設備的方式為 PHD2 建立新的設備組態檔; 要修改目前組態檔中的設定, 首先再設備組態檔下拉表列中選擇你所要修改的組態檔, 然後點擊 '管理設備組態檔' 下拉表列中的『設定』項目.  如此會轉到『大腦』交談框讓你修改你所想修改的設定項目, 任何你在 PHD2 中作過的修改都會自動更新儲存到設備組態檔中, 最後提醒你, 你可以利用匯入/匯出設備組態檔來進行除錯、備份或者與其他 PHD2 用戶交換設定檔等作業。

模擬器進階設定

裝置模擬器在 基礎使用 章節中已經介紹過, 它可以當做你體驗及熟悉 PHD2 功能的工具, 記得, 你必須要在選擇相機和赤道儀時選用 'Simulator' 及 'On-camera' 才能使用模擬器的功能, 熟悉了模擬器後, 你可以點擊主畫面上『相機』頁籤來設定模擬器的相關進階參數:




你可以調整赤緯回差、因沒有對好極軸所引起的飄移現象以及週期性誤差等來模擬赤道儀的行為, 也可以調整『視寧度』好壞程度, 讓導星星體看起來就像因為視寧度變化而變形一般; 可以一個個調整這些參數來看看星點有什麼變化, 並檢視不同導星演算法與這些變化間的關係, 當然, 你也可以看看赤道儀在接近理想情況下的行為 (除了齒隙回差問題外), 但記得, 模擬器不能完全取代真實狀況 。

鍵盤快捷鍵

對於許多PHD2 中常用的工具及功能都有相對的鍵盤快捷鍵可使用, 請參考 鍵盤快捷鍵 章節。